
10月24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各界人士自发前往送别,队伍绵延,共同缅怀这位心怀家国的科学巨匠。
今天的北京,带着几分肃穆与不舍。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庄重举行,这位享年103岁的科学泰斗,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从清华师生到普通民众,无数人自发赶来,只为送先生最后一程,现场的每一幕都让人泪目~
告别现场:长龙送伟人,泪光映初心
作为跟踪时政新闻多年的记者,见证过无数送别场景,但这次依旧被深深触动。八宝山革命公墓外,送别队伍绵延成长列,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每个人神情肃穆,眼中都闪烁着泪光。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凝望与不舍,大家有序前行,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杨振宁先生致敬。有亲历者说,整个现场被深沉的敬意笼罩,那种对科学伟人的缅怀之情,无需言说却格外动人。
先生生平:科学传奇,家国情怀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书写传奇的一生。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更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深厚情谊,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两人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如清华退休教师吴念乐所说,杨先生的诺奖不仅是科学成就,更“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这份精神财富远比科研成果更珍贵。
各界追思:精神不朽,薪火相传
告别仪式上,无数人与先生的过往点滴涌上心头。曾在清华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饰演邓稼先的博士生陈子晗,看到送别长龙时深受触动,深切感受到先生与邓稼先的家国情怀。有曾在先生身边工作十二年的亲历者回忆,杨先生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展鞠躬尽瘁,他的人格魅力令人终生感念。还有一对父子专程赶来送别,他们说,先生的精神是全家的榜样,一定要来送先生最后一程。
精神永续:科学之光,永不熄灭
“杨振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后人点燃的科学之光,永不熄灭。”这是现场一位学生的感言,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一生,是心怀家国的一生,他的科研精神、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早已融入一代代学子的血脉。如今先生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会继续指引我们在奋斗之路上坚定前行,这便是对先生最好的告慰。
送别杨振宁先生,不是结束,而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愿先生一路走好,愿科学之光永远闪耀,愿更多人能传承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探索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