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一口价”越打越气?纠纷根源终于说清了 - 热榜 - 领酷网
潮流
领酷网红热榜网

网约车“一口价”越打越气?纠纷根源终于说清了

发布
网约车“一口价”越打越气?纠纷根源终于说清了

网约车“一口价”本是透明出行的好模式,却因司机收入压缩、拥堵成本转嫁、规则不透明等问题频发纠纷。2025年上半年相关投诉超9.4万件,多地已约谈平台规范运营。

打网约车选“一口价”,本想图个省心不挨宰,结果却频频闹心!有人被司机拒载催取消,有人遇上超速狂飙的司机,还有人明明选了一口价,却被变相要求加价。这种看似划算的计价模式,为啥成了司乘矛盾的重灾区?今天就结合真实案例和官方数据,扒一扒背后的核心问题!

核心矛盾1:司乘“价格感知差”,司机到手钱太少

最关键的问题,是乘客看到的“一口价”和司机实际到手的收入完全脱节。

上海司机杨师傅曾接了一单12公里的特惠一口价订单,乘客实付37元,他最终只拿到25元,价格比正常订单低了50%以上。而且不同平台计价规则不同,有的司机按固定金额结算,有的仍按里程计费,低价订单根本覆盖不了油费和时间成本。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让很多司机对一口价订单抵触,进而出现拒载、甩客的情况。

核心矛盾2:拥堵成本全转嫁,司机越跑越亏

一口价的致命漏洞,是没考虑到拥堵、绕路等突发情况。

浙江一名司机曾接过11公里的一口价订单,因高峰期堵车,足足跑了1小时40分钟,最终只拿到20元,相当于倒贴油费。对乘客来说,一口价意味着“总价锁定”,但对司机来说,堵车越久、里程越长,亏损就越多。这种情况下,有些司机为了止损,会选择不开空调、超速赶路,甚至让乘客额外加返程费,直接拉低乘车体验。

核心矛盾3:规则不透明,平台抽成藏猫腻

很多纠纷的根源,在于平台没把计价规则说清楚。

乘客以为“一口价”就是最终价,却不知道部分平台存在双边抽成——聚合平台和网约车平台双重扣费,司机实际抽成比表面更高。而且一些平台的低价策略是“赔本赚吆喝”,早期靠补贴抢占市场,后期把成本转嫁给司机,逼着司机接低价单。这种不透明的规则,让司乘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矛盾自然不断。

最新动态:多地约谈平台,禁止强制接低价单

针对一口价乱象,多地已经出手整治。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城市,纷纷召开座谈会或约谈网约车平台,明确要求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特惠单。业内人士表示,治理的核心不是取消一口价,而是要平衡司乘利益——平台需要公开计价规则和抽成比例,建立拥堵、绕路等特殊情况的补价机制。2025年上半年,黑猫投诉平台上网约车相关投诉超9.4万件,一口价纠纷占比最高,规范平台运营已是迫在眉睫。

其实一口价的初衷是好的,既让乘客放心,又能提升平台调度效率。但只有让司机有钱赚、乘客体验好、规则够透明,才能真正避免纠纷,让这种计价模式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