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老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自幼入许昌著名的“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
2018年,接受河南电视台《文化财富》栏目人物专题采访。
王素君,出生于1933年。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孔雀东南王素君、王敬先联演《陈妙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素君在演出许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演出了一些深受观众欢迎的现代剧目,其中1952年她饰演的《小女婿》一剧中的陈快腿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王素君以文小生见长,曾经在舞台上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其中尤以《王金豆借粮》中的王金豆、《陈妙常》中的潘必正最为人称道。在这两出戏中,王素君成功地塑造出了两个身份、地位、性格都全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王金豆的朴实敦厚又带点憨态,潘必正的风流倜傥、脱俗俊雅,都通过王素君的举手投足无不鲜活起来。
王素君(照片2)
王素君
王素君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她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靠的是她那潇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表演。比如《陈妙常》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移植到豫剧后,先是以生旦并重,但后因素君在剧中的出色演技,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光彩照人。到省一团后,该剧便只好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经典剧目了。再如,她调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的光彩,是会让观众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素君就有这本领,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常演后半场,王演前半场,王同样能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璧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的唱段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在广大戏迷中传唱……
王素君(剧照1)
王素君自1984年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在半个世纪之久的从艺生涯中,为观众塑造的潘必正、张君瑞、王金豆、吕蒙正以及小二姐等诸多艺术形象,凝眸定神间,仍历历在目。那“秋江河下水悠悠”、“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和“小二姐家住在汴京城里”等著名唱段,仍在戏迷中广为传唱,拂不走,赶不掉,令人难以忘怀。其声腔,其表演,已不能简单地用“低回委婉,风流倜傥”几个字形容,确实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勾魂摄魄的艺术境界。
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素君(剧照2)
跟着剧社就要学习一些本领。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王素君的艺术天分出奇的好,是一个好的演员坯子,于是重点培养,但学戏的过程是严酷的,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她也常常挨打,于是也有大些的孩子,说她们是捡来的,不是“父母”的亲闺女,为了能留住这个好苗子,妈妈常说:“妮,咱是亲的,可不要听她们胡说!”
王老师开始每天勤学苦练,立志要学有所成,再加上养父母在教戏上抓得紧,早起天不亮便到村外喊嗓子,走着瞌睡便翻着跟头走。白天练武、演出,晚上在油灯下养父言传身教讲戏路。王素君苦心学艺,依靠着个人天赋和勤奋精神,7岁时开始登台演出,以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表演才能在戏剧界赢得一席之地。
“旦生双抱”崭露角
王素君(剧照3)
王老师生性淡泊,但对待舞台表演艺术,不仅虚心向同行艺人讨教精湛的艺术,而且还时常把他们的绝艺融会到自己表演中,这用王老师的话是“偷”。我们很惊奇这个“偷”字?王老师却谦逊地说:“我这人算是碰上好机遇,豫剧界有名气的、没名气的都指教过,能‘偷’的我也‘偷过’。这个‘偷’说来还有个故事,当年在开封不分日夜的唱,嗓子顶不住,硬是给累坏了,唱起旦角嗓子不行了,后来文化馆领导让我改唱小生。老传统王金豆借粮(王素君、王秀兰、王敬先)
1960年,王素君老师调到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观众一般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老师就有这本领,能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王素君演前半场,常香玉演后半场,王素君同样得到观众的喝彩。一部《拷红》,王素君塑造的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常大师的红娘相映生辉,双壁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令戏迷陶醉。
生活添香知足乐
人生弹指一挥间,昔日舞台上儒雅倜傥的小生,今天已是霜染鬓发的古稀老人,虽说是离休了,王素君只要王素君演出
在王素君的家中,经常有各地前来慕名拜师的弟子,无论对谁,只要爱戏想学戏,王素君都会一字一句地倾心指点。在她身上,找不到一点儿名角的居高临下和孤芳自赏的痕迹。1996年她和一批老艺术家王秀玲、吴碧波等组成了“老年乐艺术团”,这些与戏相伴了大半辈子的老艺术家们离不开舞台和戏迷,广大戏迷也“不允许”她们离开舞台。王素君她们的老年乐艺术团就这样走进了群众中,在自娱的同时娱悦着群众,为豫剧的繁荣不讲名利,默默无闻的努力,为河南戏剧事业的昌盛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对于王老师而言,有戏相伴的人生是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人们经常见到她骑着一辆脚踏三轮车,来往于剧场、广场、活动中心、金水河畔等群众文化场所之间。为了省下经费,她的脚踏车既可代步又能充当搬运工具,拉着演出服装带着老年乐艺术团不为名不为利,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的精彩演出,而她自己也乐在其中。在生活当中如果你见到她,她的和蔼可亲使你根本想不到她是我省豫剧界鼎鼎有名的艺术家;但只要她往舞台上一站,老艺术家的神采和造诣仍让人叹为观止。
育得桃李满天下
1984年,王老师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的飘逸潇洒、风流倜傥的表演,华美俏丽、委婉细腻的唱腔,被誉为豫剧“小生之帝”实在是大家所望,众家所归。她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艺德为戏曲事业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更以无私传艺、广育桃李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个艺术家的贡献。今天,“王派”传人遍布省内外的文艺团体,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盛红林,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睢风云、贾爱萍和省戏校的张桂梅等一大批青年演员已崭露头角,成为“王派”艺术的优秀传人,这位老艺术家为我省豫剧的生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生力军;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艺术生命永不息
王素君意味深长地说:“戏剧这一块阵地,她给了我乐趣,给了我和观众沟通的舞台,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一生吃不完、用不尽的财富。”七十多的老人,仍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她的随意、她的乐观、她的亲切都告诉了我一个生活的真谛:知足常乐。
她有三个愿望: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再为广大的青年演员和戏迷观众共同唱戏、说戏;二是好好锻炼锻炼身体,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条件下,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三是希望在旦角百花齐放的时代,上级能够重视生行表演,生行演员也不要自弃自馁,要拿出好的成绩,将生行表演发扬光大。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小生泰斗”——王素君,最近再次喜收爱徒,而这一次王素君的爱徒可是一位道情演员,她叫李艳玲。道情是黄河流域流行的稀有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太康道情是道情戏的重要一支,目前拥有一个专业剧团。1992年太康道情剧团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大赛”荣获八项金奖,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李艳玲是太康道情剧团的主力小生演员,曾在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获得“金鼎”奖金奖。为了保护“道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道情剧种在艺术上获得更大发展,赢得观众喜爱,太康县文化局积极参与并促进了此次李艳玲拜师王素君。
《小二姐做梦》